國際獵頭“芝麻開門”敲開中國市場
選自《國際獵頭與人才戰(zhàn)爭》,作者:王輝耀、苗綠,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獵頭,是全球高級人才爭奪戰(zhàn)的“先鋒隊”和“主力軍”。在全球高級人才中介市場上,70%的高級人才流動中都晃動著獵頭的身影,90%以上的大企業(yè)都利用獵頭獲取人才。跨國獵頭企業(yè)更是全球活躍,成為主導世界人力資源服務市場的重要力量。
國家需要人才,企業(yè)需要人才,人才需要舞臺。在嫁接人才資源的過程中,國際獵頭大有作為。2015年6月,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主任王輝耀博士與執(zhí)行秘書長苗綠博士聯(lián)合著作的《國際獵頭與人才競爭》面世,通過該書讀者將會對獵頭產業(yè)發(fā)展、獵頭公司運營和政府獵頭戰(zhàn)略與策劃獲得全景式理解。同時,本書也對全球獵頭行業(yè)、國際高級人才咨詢協(xié)會(AESC)、獵頭市場以及其背后的人才戰(zhàn)爭進行了深入分析,從而使讀者更好地了解“神秘光環(huán)”下的獵頭行業(yè)。
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并日益融入全球,一場“人才爭奪戰(zhàn)”悄然上演并呈愈演愈烈之勢。從企業(yè)到大學乃至政府部門,都逐漸察覺,僅憑一己之力,難以匯聚天下英才,而這,恰恰是國際獵頭的長項。
初始風波
雷文顧問管理公司(Norman Broadbent)是一家英國獵頭公司,總部位于倫敦,在美洲、歐洲均設有辦公室,并于1986年在香港成立了分公司。
隨著香港分公司接受越來越多的中國業(yè)務,多到將占據半壁江山,其“獵心”蠢蠢欲動了。1993年秋天,雷文香港分公司和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共同籌建的北京辦事處開業(yè)了,這是國際獵頭首次進入中國內地。
當時有人問北京辦事處的首席代表周勤儀女士,如何看待國內出現(xiàn)的叫做“獵頭公司”的機構,她回答說中國尚未出現(xiàn)真正的“獵頭公司”。面對一個“尚未開采的人才富礦”,躊躇滿志的雷文打算大干一場。然而事情并未如愿,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fā),跨國公司業(yè)務受挫,收縮裁員。同年,中國政府也開始全面整頓治理人才中介機構。1997年10月,因挖走了北京某大型國有企業(yè)的高管,雷文觸犯了尚未解凍的國企人事管理體制被訴諸公堂,隨后被中國政府嚴令限制活動,最終只有黯然離場。據說在雷文的告別晚宴上,送行者和被送者都寂靜無聲,氣氛憂傷。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勇氣可嘉,但先驅一不小心就會成為先烈。然而,“雷文失手事件”并未嚇退外資獵頭公司對大陸市場的垂涎之心,因為大陸市場早被國際獵頭們視為全球人力資源市場中尚未開墾的最大的一塊“香格里拉”。
柳暗花明
“洋獵頭”進入中國,一直苦于一個問題:合法身份。2001年之前,很多國際獵頭已經以咨詢公司等各種名義進入中國人才市場,但因受政策審批等系列限制,“洋獵頭”們在各地的辦事處并不能直接開展業(yè)務。
北京,國貿B座37樓,光輝國際已在這里“潛伏”多年。1995年,光輝國際北京代表處開業(yè),面對中國這個龐大卻又稍顯稚嫩的人才市場,光輝國際當時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培育市場,為日后發(fā)力奠定堅實的基礎。功夫不負苦心人,1998年,光輝國際迎來了自己的第一位中國客戶。光輝國際的默默耕作,終于有了回報。
2001年,對中國來說,是不平凡的一年。作為一名WTO家庭的新成員,面臨著保險、金融、電信等各種市場的開放。人才市場亦是如此。經過周密研究和部署,中國決定分階段、有步驟的開放人才市場。
2001年9月11日,由國家人事部、國家工商總局聯(lián)合發(fā)布的《人才市場管理規(guī)定》,對利用外資做了如下規(guī)定,“開展人才中介或者相關業(yè)務的外國公司、企業(yè)和其他經濟組織在中國境內從事人才中介服務活動的,必須與中國的人才中介服務機構合資經營”,“設立中外合資人才中介機構,由擬設機構所在地省級政府人事行政部門審批,并報人事部備案同意后, 頒發(fā)許可證”。至此,中國人才市場正式向外資敞開了大門。盡管中國人才中介市場采取了有限度的開放,但對于之前身份尷尬的外資獵頭來說,終于可以名正言順的走向臺前,合法開展業(yè)務了,蟄伏許久的洋獵頭終于將獲得一張中國“身份證”。
在國家層面法規(guī)頒布后,各地積極響應。2002年6月,《北京市鼓勵設立中外合營人才中介服務機構暫行辦法》率先出臺,北京市規(guī)定外資獵頭公司可以與當地獵頭公司采取合資合作形式,如果合作申請得到北京市人事局等相關部門批準,就可以到北京市工商局注冊。時隔不久,上海、廣州也正式發(fā)文,允許設立中外合營人才中介機構。
2006年,人事部在浦東開展中外合資人才中介機構試點改革。外資在浦東新區(qū)設立中外合資人才中介機構,可實現(xiàn)絕對控股,最高不超過70%,這就打破了《中外合資人才中介機構管理暫行規(guī)定》中外資控股比例不得超過49%的政策上限。
2007年,政策進一步放開,《中外合資人才中介機構管理暫行規(guī)定》補充規(guī)定允許香港和澳門服務提供者在內地設立獨資人才中介機構。
20世紀90年代初期,面對陌生的中國市場,外資獵頭非常謹慎,他們大多悄悄觀望,好則出擊,壞則撤退;到了2000年以后,外資獵頭公司進入中國不再幾度試探市場,只要總部同意,他們就會立刻開過來。究其原因,一則源于中國政府對外資人才中介政策的一再松綁,二則源于中國人才市場尤其是大中型城市人才中介市場巨大的潛力誘惑。以北京為例,2012年北京地區(qū)人力資源服務業(yè)產值已經超過800億元。因此,盡管我國人才市場采取了分步驟開放的謹慎策略,但對國際獵頭而言,無異于一場饕餮盛宴在等待著他們。無論是潛伏多年者或是初來乍到者,各國頂尖獵頭均摩拳擦掌,躍躍欲試,一場搶灘登陸戰(zhàn)即將上演。
本文選自于《國際獵頭與人才戰(zhàn)爭》.王輝耀、苗綠著.(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