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模式——海外看中國崛起

出版機構:鳳凰出版社
作者:王輝耀
發(fā)布時間:2014年2月
點擊封面查看大圖
內容提要
隨著中國的正在崛起,世界各國開始注意中國與其他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模式、特點等的同與不同,尋找支撐中國迅速發(fā)展和經濟奇跡的內在動力,包括政治體制、政策體系、社會理念、文化傳統、人口因素等各方面的因素,并稱之為“中國模式”。一些學者認為在經濟成長和政治穩(wěn)定之間取得平衡的中國模式比歐美模式更適合于發(fā)展中國家;一些西方學者則唱起了“中國崩潰論”;還有一些學者開始信奉“中國威脅論”;當然,也有不少客觀看待中國發(fā)展成就、特點以及困境的學者。
本書正是鳳凰出版?zhèn)髅郊瘓F的“海外看中國”叢書系列之一,由歐美同學會副會長、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輝耀主編,匯集了海外著名中國問題學者、專家分析、評論中國模式的觀點、看法、建議。整體來說,本書所選的文章基本上是客觀看待“中國模式”的,既認同改革開放至今三十年間中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認可包括政府、民眾在內的中國各界結合中國自身的國情、全球化的大時代背景下進行有效的努力,并對世界范圍內尤其是發(fā)展中國家具備一定的可借鑒性;也沒有否認“中國模式”目前存在的問題與面臨的挑戰(zhàn),包括如何更高效的增長、經濟轉型、產業(yè)升級、可持續(xù)發(fā)展,通過人才強國戰(zhàn)略將勞動力的“低價”轉變?yōu)椤案邇r”卻依然具備競爭力,以及更平衡地關注社會發(fā)展。
值得指出的是,這些海外著名學者的文章既影響了海外各國的政府、輿論、民眾,影響了國際社會如何看待中國,甚至影響了各自出臺的對華政策;對于愿意開放地接受世界各國的意見的中國人來說,也影響了我們自己如何看待自己國家的現在與未來。對于關心中國發(fā)展、關注中國國際形象的讀者來說,這是一本非常有價值、不可多得的參考讀物。
? ? 媒體推薦
模式本身的成功比什么都重要,只有模式的成功才能證明中國的價值的普世性;也只有當中國的模式具有了普世性,中國模式才具有可持續(xù)性。很顯然,要使得中國模式具有普世性,中國必須繼續(xù)學習好的國際經驗。模式之間的競爭不可避免,但不是零和游戲。世界經驗會影響中國模式,同樣中國模式也會影響其他模式。模式之間的互相學習競爭和改進是全球化能夠貢獻給人類社會最寶貴的東西。
——鄭永年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
加劇令人擔憂的失衡狀況的宏觀戰(zhàn)略最終會導致失敗。從很多方面來說,這正是2008年至2009年全球危機和衰退的原因所在。中國不會從這種后危機時期的最關鍵教訓中獲得特赦。
——斯蒂芬?羅奇摩根士丹利亞洲主席
也許會出現一個中國世紀,但是那個世紀是22世紀,不是21世紀。
——萊斯特?瑟羅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管理學和經濟學教授
在B益加入全球化的過程中,中國對世界的影響也逐漸從硬實力擴展到軟實力。中國模式能否產生實質性的影響并真正成為廣為認可的共識,最終取決于中國是否能夠有效地和制度性地解決經濟增長與社會公正之間的關系。
——劉宏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東亞研究教授、中國研究中心主任
? ? 目錄
上篇:起步
第一章 前中國模式?解析
新中國60年孕育新模式
中國發(fā)展模式:“和諧重于財神
中國模式背后的真相
中國模式為何可行
中國模式無法復制
中國模式代表集中高效
中國模式能夠被圍堵嗎?
中國模式是發(fā)展中國家的新樣板?
中國為全世界提供了一個樣本
當心北京模式
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之謎
為何中國發(fā)展如此之快
中國增長的秘密動力
中國出口何以強勁?
中國發(fā)展模式的外部矛盾(節(jié)選)
中印開始在外包服務市場展開競爭
第二章 前中國模式?反思
中國經濟歷經“奇怪的10年
中國轉型中的經濟體制
迫在眉睫的停滯
中國經濟奇跡背后的缺陷
中國經濟在北京奧運會后面臨的課題
“中國制造”低價時代可能終結
究竟什么原因導致中國的高儲蓄
中國社會財富劇增,貧富差距加大
中國以拉美為鑒
中國如何應對消除貧富差距的呼聲?
中國經濟崛起的環(huán)境代價
經濟成功背后
中國的綠色變革(節(jié)選)
中國的綠色挑戰(zhàn)
中篇:轉型
第一章 新中國模式
“騰籠換鳥”:危機年代的奢侈?
“中國制造”的優(yōu)勢逐漸消失
中國向高級制造業(yè)轉型
金融危機和中國產業(yè)升級
增長方式亟待轉換
中國物流業(yè)升級正當時
珠三角上空的陰云
信息革命加速中國經濟增長
中國:科技領域重要的競爭者
中國是個革新者,而不僅僅是效仿者
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chuàng)造
沒有品牌的巨人
中國消費之謎
讓中國人加薪刺激消費
第二章 從“中國-世界”到“世界-中國”
中國的世界與世界的中國
金融危機與中國的國際經濟秩序
全球經濟秩序重建,中國欲承擔更大責任
巨龍之呼吸:中國與世界經濟
世界融合,中國發(fā)展
中國崛起與外部挑戰(zhàn)
中國與世貿組織:既雄心勃勃又模棱兩可的態(tài)度
“元”走向全球小小的一步
“中國效應”席卷澳洲
透過“非洲年”來看中國的境外投資
中國、非洲與石油(節(jié)選)
中國“走進”非洲
中國的增長對拉美意味著什么
下篇:破局
(正方)危中有機
20年內中國或成最大經、僑國
美國經濟疲弱,中國能否獨善其身
中國將以贏家姿態(tài)走出經濟危機
中國借全球危機伸張影響力
中國經濟度過考驗期后會更加強大
中國經濟前景如何?
中國在危機中重新尋找發(fā)展模式
“中國特色”到了關鍵時候
中國經濟重心應轉回持續(xù)發(fā)展
中國經濟刺激漸顯成效
傳統“復興”中國經濟
中國的出口商關注國內市場
中國走出經濟危機應該靠民間
“海龜”推動中國快跑
中國經濟新的發(fā)展動力——海歸派
中國應為人才回流創(chuàng)造條件
(反方)危險仍未過去
21世紀中國能控制世界嗎?
“中國世紀”還遠沒有到來
中國經濟2031年將趕上美國
我開始擔心中國經濟
中國的硬著陸
中國經濟增長面臨內外挑戰(zhàn)
中國經濟強勁復蘇暗藏風險
中國制造業(yè)規(guī)模“徒有其名
中國內需復蘇,制造業(yè)過剩仍扯后腿
中國隱性債務令財政狀況不樂觀
做美國的大債主,中國的無奈
中國出口面臨雙重挑戰(zhàn)(節(jié)選)
中國高科技企業(yè)陷入困境
? ? 序言
60年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有誰能料到,今天的中國能坐擁全球第一大外匯儲備,即將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30年前,又有誰能預想,今天的中國能將人成功送上太空,能舉辦有史以來最盛大的奧運會和世博會?毋庸置疑,作為發(fā)展中國家的中國,30年來尤其在經濟方面的發(fā)展速度和規(guī)模,讓世界感到驚嘆,吸}l了世界范圍內對中國模式的強烈關注與深入探討,這也引發(fā)我來編著這樣一本探討中國模式的書籍。
因為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背景,加之全球化時代休戚與共的國際關系,海外長期非常關注中國的社會發(fā)展和命運。美國學者福山在冷戰(zhàn)后提出了著名的“歷史終結論”,認為蘇聯解體標志著共產主義的終結,歷史的發(fā)展只有西方的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一條道路。他提出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史,就是一部以自由民主制度為方向的人類普遍史,自由民主制度是人類意識形態(tài)發(fā)展的終點和最后一種統治形式,從此之后,構成歷史的最基本的原則和制度就不再進步了。而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連福山本人最近也公開認為,“歷史終結論”有待進一步推敲和完善,西方自由民主并非人類進化的終點。20年前,西方學者為拯救拉美模式提出了“華盛頓共識”,而在中國經濟發(fā)展后西方開始有人提出基于中國發(fā)展模式而總結出的“北京共識”。中國經濟的強勁崛起,一方面使得西方世界不得不重新進一步分析中國發(fā)展的原因和挑戰(zhàn),另一方面,中國模式的有效性成為中國對外提升影響力,對內加深自我凝聚和認同的有力宣傳利器。除此之外,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雖對中國出口帶來了沉重打擊,但是因為中國模式的特殊之處,中國經濟已經率先復蘇,許多發(fā)展中國家更將本國經濟復蘇希望寄托于中國。這些都給中國模式提供了走入世界關注視野的背景和契機。
簡單說,海內外圍繞中國模式的討論主要涉及總結、前瞻、推廣三類。
? ? 文摘
中國今年也許能,也許不能實現其8%的經濟增長目標。但是在中國的商界領袖、政治家還有學者那里,仍然充滿必勝的信念。在全球許多人眼里,經濟危機已暴露出美國資本主義制度的災難性缺陷。關于如何進行改革,中國的官員已經忍受了來訪的西方同行多年的說教;而現在,許多國家所指望能幫上一把將它們拉出泥潭的,是中國一攬子的刺激計劃,而非美國的連篇空話。
經濟衰退還為-種似乎將要取代西方的自由市場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打開了大門。于是,大家向“華盛頓共識”道別,向所謂的北京模式或中國模式問好。經濟增長的未來,似乎要靠國家更有力的手去撬動資本主義杠桿,而不是對市場的信任了。
就像爭論所說那樣,甚至連美國政府也在通過向境況不佳的銀行和汽車制造商提供蘇聯式資金的方式,來重新劃定國家與經濟之間的界限。在這種背景下,北京模式似乎就像是一個制衡美國意識形態(tài)霸權的天然砝碼。如果說20世紀是“美國世紀”,而21世紀屬于中國,那么這個國家理應用其成功(這種成功應為經濟繁榮所證明)向世界提供一種新的框架。
北京模式在實踐上指的是什么目前還不清楚。這種看法既是美國智庫智囊們的創(chuàng)造,也是咄咄逼人的中國學者的自豪感的一種模糊說法。除了把它看做是一種說辭之外,沒有跡象表明任何國家嚴肅看待這件事情。但它的支持者說,它只是需要一點時間。隨著全球經濟危機的延續(xù),對某種形式的中國模式的關注只會有增無減。這個月,《新聞周刊》《華爾街日報》(亞洲版)以及《遠東經濟評論》等都直接提到了這個模式。本月初,一群中國學者抵達津巴布韋參加一個研討會,會上該模式備受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