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治理、國際組織、區(qū)域合作和“一帶一路”是CCG全球化研究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中國最早以全球化命名的智庫,CCG創(chuàng)辦了“中國與全球化論壇”并設置全球化相關國際議題;在海內外舉辦了“WTO改革”、“多邊治理”、“一帶一路”等專題研討會,把“一帶一路”這一主題首次帶到國際安全與治理領域的世界高規(guī)格會議——慕尼黑安全會議。基于多年對全球化領域的全面研究,CCG發(fā)布出版了《“一帶一路”的國際合作共贏方案及實現(xiàn)路徑》,《全球化與逆全球化》、《全球化向何處去:大變局與中國策》等研究報告和圖書,其中Edward Elgar 出版社出版的Handbook on China and Globalization是為數(shù)不多的由智庫在國際權威學術出版社出版的全英文書籍。CCG提出的兩項倡議入選首屆巴黎和平論壇,為中國智庫更充分參與全球治理與國際合作開拓了嶄新模式。此外,CCG與WTO、UN 、經濟合作國家組織(OECD)、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等眾多國際組織、國際智庫和相關機構建立了良好的長效合作機制。
-
人才戰(zhàn)爭改變國家戰(zhàn)略實力
選自《國際人才戰(zhàn)略文集》,作者: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主任王輝耀,黨建讀物出版社 20世紀上半葉,全世界的人們就跟今天談論中國、印度的崛起一樣,廣泛討論美國的崛起。但是,世界格局并不會自然地發(fā)生更替變化,歐洲依然是世界的領跑者。即使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當中坐收漁翁之利,但在其首倡成立的“國際聯(lián)盟”當中還是淪為配角,未能如愿成為新的世界領導者。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前,擔心歷史重演的羅斯??偨y(tǒng)詢問他的國家科技局局長:“戰(zhàn)爭結束以后,我們要做些什么?” 這位科技局局長的回答是一份叫“科學技術--無止境的邊疆”的報告,他聲稱:德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甚至是美國的3倍,科技足以改變一個國家的整體實力,而要迅速改變美國科技落后于歐洲的現(xiàn)狀,就必須采用特殊手段,發(fā)動一場特殊的戰(zhàn)爭--建立特殊部隊,利用戰(zhàn)爭的特殊時機,發(fā)動一場對戰(zhàn)敗國頂尖科學家進行“明搶”的人才戰(zhàn)爭。 特殊的戰(zhàn)爭 1944年,諾曼底登陸之后,美國迅速以1個傘兵師、2個裝甲師加上第6集團軍重兵出擊,目的是掩護一支剛剛成立的“阿爾索斯”突擊隊的秘密行動?!鞍査魉埂遍g諜部隊的唯一任務,就是搶在其他國家尤其是蘇聯(lián)之前,俘虜?shù)聡?、意大利那些?yōu)秀的世界知名的科學家,搜集技術情報與資料,并說服這些可以改變國家戰(zhàn)略實力的科學家加入美國國籍,為美國工作。 這是羅斯??偨y(tǒng)生平采納的最有遠見的建議之一。美國在這場人才戰(zhàn)爭當中并不缺乏具備實力的競爭對手,但是,那些本可以成為競爭者的國家并沒有對外國科學家產生興趣。美國和蘇聯(lián)同時攻入德國,為了戰(zhàn)后發(fā)展,都在占領區(qū)掠奪自認為最值錢的資源。當遠離本土萬里的美國跨洋過海地把那些高學歷“戰(zhàn)俘”運回國時,視重工業(yè)為國家發(fā)展重中之重的蘇聯(lián),正集中精力搶運成千上萬的機器和設備。對于國家未來發(fā)展最重要資源的看法的不同,導致了兩個超級大國后來截然不同的命運。 二戰(zhàn)之前,德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的總數(shù)甚至是美國的3倍。但在發(fā)動人才戰(zhàn)爭半個世紀后,全世界自然科學領域諾貝爾獎得主40%是“美國制造”,超過70%的諾貝爾獎得主被美國聘用,在美國工作。 馮·布勞恩們的貢獻 馮·布勞恩正是美國在二戰(zhàn)中開世界先河的“特殊戰(zhàn)爭”的“特殊成果”。 “這是個人邁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邁出的一大步?!边@是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第一次踏上月球的名言。但是,當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時,與之通話的美國肯尼迪航天中心官員高呼的卻不是阿姆斯特朗的名字,而是一個正在地球上工作的人--“你踩下的腳印,也是布勞恩博士的足跡”。 沒有阿姆斯特朗,美國的航天部門可以立刻找到同樣出色的宇航員。然而,馮·布勞恩的工作卻沒有這樣的可替代性。曾參加過德國納粹黨衛(wèi)隊的德國人馮·布勞恩,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火箭專家。1942年德國成功發(fā)射的世界首枚能到達太空的A-2火箭就是他的杰作。1944年9月7日,德國使用他設計改良的A-4火箭(又稱V-2導彈)空襲英國,再次震撼整個世界,這是人類歷史上火箭和導彈的首次登臺亮相。 1945年,馮·布勞恩被美國搜捕人才的“特殊部隊”俘虜后,連同他的工作團隊的126名工程師一起被秘密運到美國。但是,隨后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馮·布勞恩等“納粹同犯”不但沒有被送上軍事法庭,還成為美國的座上賓。馮·布勞恩一到美國,就被安置在美國陸軍裝備設計研究局工作。1955年,他加入美國國籍,然后領導設計了美國的朱庇特-C火箭,它被用以成功地發(fā)射了西方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探索者Ⅰ號”。1961年,馮·布勞恩成為美國總統(tǒng)科學顧問,分管“阿波羅”登月工程,直接領導“土星5號”火箭的研發(fā)設計。這一火箭被用以運載“阿波羅Ⅱ號”飛船,最終使人類第一次順利登上月球。 美國能夠如此接納一個來自敵對勢力的外國科學家,并讓他成為“阿波羅”登月工程項目的主管和國家的最高科學顧問,對人才“不拘一格”的開放態(tài)度可見一斑。因此,另一個外國人--“中華民國”的公費留學生錢學森,能夠參與美國機密的技術部門的工作,最終受到美國政府的嘉獎,也一樣不那么令人奇怪了。 后來成為中國“兩彈元勛”的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在二戰(zhàn)時是美國國防部科學顧問組成員之一,曾跟隨老師馮·卡門到歐洲參加技術情報審訊。正是在錢學森的訊問下,馮·布勞恩寫出了《德國液態(tài)火箭研究與展望》的書面報告。錢學森也因此提出發(fā)展美國火箭技術的規(guī)劃建議,并獲得美國國防科學研究委員會科學研究發(fā)展局的稱贊:“(錢學森)在參加國防科學研究委員會科學研究發(fā)展局所做計劃的工作中,對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也正是因為錢學森所參與項目的重要性,后來美國海軍部次長丹尼·金布爾才會說出那句著名的、證明“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的話:“錢學森無論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個師的兵力,我寧可把他擊斃在美國也不能讓他離開?!? 開放--尤其是不分種族、不問國籍地向全世界最杰出的人才敞開大門,歡迎他們入籍并提供廣闊的發(fā)展平臺,是美國走向強國之路的關鍵詞;擁有馮·布勞恩這樣全球頂尖的人才,而不僅僅是美國本土頂尖的人才,則是美國成為世界超級大國的根本。而成為人才戰(zhàn)爭的贏家又與美國對待人才、吸引人才、使用人才、評估人才、激勵人才的戰(zhàn)略與制度緊密相關。 正如美國前總統(tǒng)里根所說:“我們是一個由外來移民組成的國家,我們的國力源于自己的移民傳統(tǒng)和我們歡迎的異鄉(xiāng)僑客。這一點為其他任何一個國家所不及?!? 本文收錄于《國際人才戰(zhàn)略文集》.王輝耀著.(黨建讀物出版社.2015年6月)
2015年6月25日 -
中美戰(zhàn)略與經濟對話:為關系“臨界點”破局
文/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研究員 黃日涵
2015年6月25日 -
新海歸 新時代 新使命
選自《國際人才戰(zhàn)略文集》,作者: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主任王輝耀,黨建讀物出版社
2015年6月23日 -
從“政冷經熱”到“政冷經冷” 中日關系應尋破局之道
黃日涵/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研究員
2015年6月19日 -
國際獵頭“芝麻開門”敲開中國市場
選自《國際獵頭與人才戰(zhàn)爭》,作者:王輝耀、苗綠,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2015年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