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早報 | 王輝耀:綠色能源領導力-中國為何能引領氣候革命
2025年7月29日■ 問題不在于中國是否正在引領這場變革,真正的問題是,中國能否以足夠快的速度讓世界接受其氣候領導地位,從而為全人類構建一個更加美好、可持續(xù)的未來。
作者 | 王輝耀,全球化智庫(CCG)創(chuàng)始人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托馬斯·弗里德曼曾在2007年寫道,“綠色是新的紅、白、藍”,他認為美國可以通過清潔技術鞏固其領導地位。然而,隨后的幾十年里,美國的政治失靈徹底顛覆了這一愿景。如今已至2025年,弗里德曼認為,美國總統(tǒng)唐納德·特朗普所謂“大而美”法案只會“讓中國再次偉大”。
他之所以得出這一結論,并不難理解。發(fā)電能力與國家經濟產出之間存在緊密聯系。在一個由日益耗能的人工智能模型、大規(guī)模數字基礎設施投入以及傳統(tǒng)工業(yè)流程所驅動的世界中,放棄迄今為止成本最低的能源形式,僅為維護化石能源的既得利益,無異于愚行。
自2020年代初以來,一個公認的事實是:以每一美元裝機容量計算,可再生能源在價格上已全面優(yōu)于化石燃料,并且其運行無需依賴價格波動的外部燃料供應。
正是在這一挑戰(zhàn)中孕育著新的機遇。在這個氣候不穩(wěn)、能源短缺、經濟不確定性加劇的世界中,下一個全球領導者的誕生將不再取決于戰(zhàn)爭或財富,而是能力與產能。大規(guī)模清潔能源的實現將成為衡量這一切的前沿標準,而中國正將自己置于這一變革的中心。中國正成為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電池板和電動汽車生產國,并正在推動一場可能重塑全球治理的綠色革命。
正如經濟史學家亞當·圖茲近期在CCG與我對話中所指出的那樣,中國實際上已經引領了一場綠色能源革命——在過去僅有框架和遙遠替代愿景的地方,打造出了真正的產能。僅在2023年,中國新增的太陽能裝機容量就超過了全球2022年全年的總和,同時也在推動其他國家的安裝成本持續(xù)下降。
2024年,太陽能發(fā)電的單位裝機成本已降至每瓦特僅0.11美元。正如圖茲所言:“這種主導地位——的確是主導地位——在眾多生產領域中表現為極高的質量、極強的靈活性、全產業(yè)鏈的整合能力以及合理的成本,使得其他國家?guī)缀蹼y以想象自身的經濟未來?!?/p>
正如蒸汽動力曾助力大英帝國的崛起、晶體管推動了美國的科技領導地位,如今綠色能源正在為中國在全球新一輪領導力的形成奠定基礎。與以往的工業(yè)革命不同,綠色轉型因其本質特征,必須是協(xié)作性的、包容性的,并具有全球視野。
氣候變化畢竟是一個無視國界、威脅全人類的問題,尤其對世界最不發(fā)達地區(qū)而言更具緊迫性。在這些地區(qū),綠色能源設施將建設起此前從未存在的能源產能。全球治理體系必須與這一共同未來相適應。如果中國能夠在引領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發(fā)揮積極作用,不僅將有助于穩(wěn)定地球生態(tài)系統(tǒng),也將參與書寫國際合作架構的新篇章。
這一轉型已在中國國內取得初步成效。中國正從以國家主導、補貼驅動的發(fā)展模式,逐步邁向更高效、市場導向的綠色經濟。隨著產業(yè)成熟,光伏補貼逐步退出,技術進步與規(guī)模效應成為推動太陽能廣泛應用的核心動力。新能源汽車(EV)補貼也在逐步取消,促使本土車企更加專注于創(chuàng)新、質量和全球競爭力的提升。
然而,中國的競爭力也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若要有效應對氣候變化,就必須彌合日益擴大的信任鴻溝。當前,中國在價值鏈中的攀升已開始在汽車制造等領域對發(fā)達經濟體的既有企業(yè)構成壓力,但中國的崛起不應建立在“取而代之”的邏輯之上。
為了確立自身地位并支持綠色轉型,中國可以通過實際行動建立信任,并以不剝奪當地經濟發(fā)展機會的方式推進。這意味著中國需要持續(xù)踐行全球“走出去”戰(zhàn)略,即“在世界,為世界”,通過對海外市場的實質性投資,提升中國企業(yè)的全球能力,同時分享經濟一體化所帶來的成果。
全球可以從隆基綠能在美國俄亥俄州的太陽能制造合資項目以及比亞迪在泰國設立的首家電動車工廠等舉措中獲益。中國建設的輸電線路也可以將北非的太陽能電站與歐洲的電網連接起來。
當然,這一進程將面臨既得利益集團和傳統(tǒng)產業(yè)的阻力。但對于全球普通民眾以及尋求可負擔能源的各國政府而言,綠色轉型越早實現越好。
如果說19世紀屬于蒸汽,20世紀屬于硅,那么21世紀將屬于掌握綠色轉型者。問題不在于中國是否正在引領這場變革,真正的問題是,中國能否以足夠快的速度讓世界接受其氣候領導地位,從而為全人類構建一個更加美好、可持續(xù)的未來。
文章選自南華早報,2025年7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