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侃:人才培養(yǎng)在地國際化要更好體現中國方案,不是排他而是主動融入
2023年4月12日2023年4月12日,由全球化智庫(CCG)和ETS中國主辦的2023國際人才培養(yǎng)與發(fā)展論壇在北京舉行。北京市教育國際交流協(xié)會會長黃侃在以“高等教育如何助力新時代國際青年人才培養(yǎng)與發(fā)展”為主題的高等教育對話上發(fā)表以下觀點:
現在我們面臨著全球化以及中國的青年才俊怎樣融入全球視野中的問題。剛才張秘書長說到六個緊缺人才特別重要,我想從另外一個視野和角度出發(fā),來談怎樣在中國大地上培養(yǎng)出來青年才俊和未來領袖。
高等教育在青年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中的作用
從大的方面來說,黨的二十大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基礎性、戰(zhàn)略性的支撐,這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命題?,F在中國人才的培養(yǎng),應該是這三者的融合貫通,既應該有非常好的教育,也應該有很好的科技包括理論人才。青年人才的產生,其中很重要的一塊是高等教育,當然包括職業(yè)教育,如果再往下沿,初中級教育也同樣存在著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的責任,但高等教育在青年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起到的作用相對來說更為重要。
對于高等教育怎樣適應青年人才脫穎而出的過程,至少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中國式現代化對中國教育或者中國高等教育提出了一個重要責任和擔當,中國的大學、中國的高等教育應該在中國式現代化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二,中國在向世界一流大學的邁進過程中,應該有全球化的視野和全球化的人才,這既包括培養(yǎng)的學生,也包括教師,當然也應該包括以校長為代表的管理團隊。
第三,培養(yǎng)全球化青年人才是我國高水平大學義不容辭的責任。高水平的大學,當然也包括眾多的應用型高校,都承擔著人才培養(yǎng)工作。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實現教育、科技、人才的協(xié)同發(fā)展,至少有幾個方面。
一是有國際教育理念,在全球化背景下,以及全球互學互鑒的過程中,高校、教師、學生都應該有一個全球教育的理念,指引和指導學校定位、整體規(guī)劃、具體的教育教學改革。
二是應該主動融入到國際教育或者國際高等教育的體系之中。各國都有自己本土的成功實踐成果,全球也有相互通行的教育體系,我們應該主動地融入到國際教育體系中。同時,應該主動適應國際教育的評價體系。無論對科研能力、管理水平、學生培養(yǎng)還是社會服務,都有一系列的評價體系,我認為應該主動融入這一評價體系。
三是高校在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應該緊跟前沿技術,緊跟技術創(chuàng)新,緊跟國家戰(zhàn)略和區(qū)域經濟發(fā)展需求,這是教育科技人才相互協(xié)同的一個重要的載體。我國現在有很多中國企業(yè)正在走出去,“一帶一路”倡議下的中國的企業(yè)包括組織,在世界各地都發(fā)揮了很好的作用,我們的人才培養(yǎng)應該主動融入這一過程中。國際組織和涉外機構應該主動輸送或輸出中國方案與中國思想,包括中國治國理政的方案。這是我們在高水平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應該特別給予關注的。
提到國際化和本土化的問題,現在很多學者提出在地國際化。在地國際化不是不要對外開放和封閉,只是更好地體現中國方案。經過多年的探索實踐,中國形成了一套成功的特色高水平人才培養(yǎng)經驗,這是在地國際化的一個核心要義。在地國際化不是排他,而是主動地融入。所以,在互學互鑒過程中,應該更好地講好中國故事,更好地展示中國方案。
勇于去面對人工智能帶給教育的挑戰(zhàn)
對于ChatGPT或者說生成式人工智能,現在大家都在進行討論,且觀點不一。我個人覺得總的趨勢是,我們應該勇于去面對人工智能帶給教育的挑戰(zhàn),而不是去回避它。就我個人體會而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或者ChatGPT會給教育或者說高等教育帶來以下幾個方面的轉變:
第一,教育模式的轉變。這是我們肯定能看到的,因為現在學生接受的知識不完全來自于課堂,很多是從眾多的數據庫、資料庫、語料庫等采集到的知識點,包括現在大數據的出現。近一兩年來,ChatGPT給我們教育行業(yè)多年的從業(yè)者帶來了突如其來的挑戰(zhàn),一下子像風暴一樣迅猛,包括在寫論文、發(fā)表文章等方面。這就是我想說的第一個轉變,我們的教學管理隊伍、教師,包括社會和家長,都應該去主動適應這種新技術帶來的教育觀念的轉變。
第二,要主動適應教育評價的轉變。過去教育評價關注的就是課堂上的教和學這么一種關系,現在的評價還包括對于教學工具、教育資源再加工的能力。評價學生好壞與教學好壞,不僅包括教學知識點的講授,而應該教會學生怎么來使用現在的新技術,更好地豐富和完善這些教學內容。所以我想說第二個轉變應該是教學評價的轉變,對于教育管理部門來說,應該主動地融入到新技術中間。
第三,教育生態(tài)的轉變。過去的教育生態(tài)基本上是師生關系、二元關系,即教師和學生,現在至少是三元以上,即教師、學生和平臺,或者說技術。所以教育生態(tài)的這些變化,給我們的教育主管部門、教育從業(yè)者,包括我們的老師、學生、家長都提出來了一個新的問題:怎么來適應新的教育生態(tài)?這可能是我們現在要研究的一個問題,傳統(tǒng)的二元關系已經無法解決目前生成式人工智能或者ChatGPT對我們的教育帶來的挑戰(zhàn)。
在這個過程中,我覺得比較重要的問題有:在管理層面和理論層面,首先要進行觀念轉變,我覺得這是我們的先導。其次要對于數據或者資源進行再加工,我覺得這是我們的重點。我們最終的目標是要讓學生能夠個性化地成長出來,這可能是我們在面對ChatGPT或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方法,應該更多地鼓勵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性思維,而不是簡單地進行記憶性的學習,這可能是我們現在特別要關注的。
在技術層面,ChatGPT對我們教育+人工智能、教育+技術提出了一個新的交叉學科,這是我們高等教育應該主動適應的,怎么能夠把人工智能和教育更好地銜接在一起、相互促進,這可能是我們現在要研究的問題。我們也看到現在很多的教育機構和教育企業(yè)主動地來適應這種人工智能和教育之間的融合,所以我想說這是我們政府下一步需要引導的方面。
另外一個問題,在ChatGPT對教育產生挑戰(zhàn)的初期階段,就要特別關注我們的規(guī)范、我們的制度、我們的隱私保護、我們的教育倫理,這可能是ChatGPT后面緊跟著要研究的問題,而不是等出現問題了再去討論當時怎么沒有一個規(guī)范,在一開始起步階段怎么沒有關注到這些問題??傊蚁胝fChatGPT對于教育的挑戰(zhàn)在這幾個方面,我覺得現在都應該著手去研究。
(本文根據北京市教育國際交流協(xié)會會長黃侃在由全球化智庫(CCG)和ETS中國主辦的2023國際人才培養(yǎng)與發(fā)展論壇上的發(fā)言整理,未經本人審閱,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