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忠群:心性教育的七條原則
2025年7月17日茅忠群,CCG資深副主席,方太集團董事長兼總裁。
尊敬的各位來賓:
大家上午好!歡迎大家來到杭灣書院參加第二屆心性教育峰會。
首先簡單介紹一下杭灣書院,杭灣書院是一家以心性教育為特色的書院,使命是培養(yǎng)有道的未來企業(yè)領袖和優(yōu)秀社會主義建設者。書院的教學模式可以用“一二三四五”來加以簡單地說明:
一,是一個核心,以心性修煉為核心;
二,是兩個模式,一個是心性教育,一個是項目式教學;
三,是三年學制,采用2+1模式,兩年全日制學習以及一年項目實踐。
四,是四個教學特色:明心重道、中西合璧、知行合一和因材施教;
五,分為五教、五學、五行,還有五域:五教包括心教、境教、禮教、身教和言教;五學是博學、思學、問學、辨學和事學;五行就是方太的“五個一”;五域就是五個板塊,包括明心、健身、齊家、治企和愛國利天下。
接下來談一談我對心性教育的理解:
心性兩個字拆開來,心就是心靈品質,性是心之本性。教育二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yǎng)子使作善也”。心性教育簡單地講就是:師者以身作則,以心為本,幫助學員提升心靈品質,乃至發(fā)明學員的心之本性。
下面再分享心性教育的七條原則:
第一個,以身作則。師者,自己必須是心性修煉的堅定實踐者。平時嚴格要求自己,認真踐行“五個一”,同時明白心性教育的精髓并能踐行之。有愛心,也有智慧,以身作則,堪為學員的榜樣,關愛學員,善能溫暖學員的心。
第二個,喚醒生命。每個生命本自具足,心中擁有無盡寶藏,只是大多數(shù)生命當下迷了,還沒有醒來,內心被烏云遮蔽。師者需要做的不是灌輸、給予,也不是強壓,而是以心靈滋養(yǎng)心靈,以智慧啟迪智慧,以生命喚醒生命。
第三個,因材施教。古圣先賢認為,人人都是圣人,人人都是天才、都有天賦。但每個人的根器不同,即信根不同、慧根不同、善根不同,所以要因材施教,因人而異;要一人一法,不能萬人一法、一法施萬人。
第四個,寬嚴有度。仁愛為體,寬嚴為用,成長為本。師者要以仁愛之心為心,該寬則寬,該嚴則嚴。既不放任不管,也不嚴控死管;既不忘記施肥,也不拔苗助長。把握分寸,合理有度。如何判斷是否合理、有度呢?一切以成長為本,要以學員是否有成長為檢驗標準。
第五個,以心為本。心是一切的源泉,是道、德、事的源泉,心上成就了,道、德、事上的成就自然事半功倍。我們的心是被兩片烏云所遮蔽,一片叫不明,一片叫貪欲。師者,應當時時透過現(xiàn)象覺察學員的心,并善于轉學員的心,轉焦慮為安心,轉煩惱為自在,轉痛苦為快樂,讓學員樂學、樂群、樂善、樂事。
第六個,注重修行。心性教育會引導學員積極踐行“五個一”,就是立一個志、讀一本經、改一個過、行一次孝和日行一善。要踐行好“五個一”還要訓練兩個基本功,一個叫定靜力,一個叫覺知力。
第七個,傳道解惑。中華文化如果用一個字來概述,那就是“道”,或者就叫“心”。道是個多義字,有多種內涵,如果把其中最核心的總結成三句話:一是做人做事的原則、法則;二是萬事萬物的自然規(guī)律;三是宇宙生命的真理真相。這三句話也對應了儒、道、釋。傳道并不是直接給答案,而是要遵循孔子的教育的原則: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
以上就是我今天的發(fā)言,祝愿心性教育能夠幫助更多的人成就幸福、圓滿、覺悟、自在的人生。
茅忠群
2025.6.20
文章選自方太文化,2025年6月27日